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第八章 以退为进(1 / 1)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八章 以退为进(1 / 1)

胖胖的曹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洛阳,看来自己在军事上真是不灵啊。曹爽希望通过军功树立威信,从而进一步推动自己进行改革的计划算是泡了汤。想父亲曹真当年是何其英武,常年驻守雍凉前线对抗诸葛亮也不在话下,怎么到了自己这儿就不行了呢?更奇怪的是,此次出征汉中,仗还没怎么打呢,后方的军粮供应就出了问题,父亲曹真对付诸葛亮时可从未在粮草供应上有什么困难,就是司马懿总督雍凉时,好像也没出过粮草供应问题,到底什么情况?曹爽的内心实在郁闷,忽然想到这次伐蜀军事行动中,雍州刺史郭淮的队伍好像没什么损失,因为这哥们儿每次发现战斗不利的时候,便指挥兵马脱离了战场,所以不会大败。以前司马懿镇守关中多年,郭淮是司马懿手下大将,这次做了曹爽伐蜀的先锋。还有,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被拜为征蜀将军,此次作为夏侯玄的副手随曹爽大军一同出征。曹爽、夏侯玄之所以带上司马昭伐蜀是为了方便指挥以前司马懿的旧部,可没想到像郭淮这样的司马懿旧部经常擅自行动,指挥不动不说,军情危急之时,司马昭反而劝夏侯玄赶快撤军。当曹爽把这一切往一起想的时候,就觉得脊背发凉,会不会是司马老儿在背后搞我呀?!但一切也只是曹爽自己单方面的猜测,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信,只会说曹爽是伐蜀失败后的胡乱猜疑,因为事情空口无凭啊,曹爽即使打掉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了。

搞军事不行,那就必须在改革层面找回来,同时借机抓权。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八月,曹爽取消了中垒营和中坚营的建制,将两营兵力归到了弟弟曹羲执掌的中领军麾下。中垒军、中坚军、中领军、中护军均属于曹魏的宿卫军建制。而宿卫军又是中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军由中央直辖,负责警卫皇帝或最高首脑,同时还有保卫首都以及作为战略机动部队的任务。中军通常由宿卫军和宿卫以外的多支精锐部队构成。宿卫军主要包括武为营,曹爽本人就曾做过武为将军,现在的武为将军是曹爽的弟弟曹训;还有中护军,之前的中护军由夏侯玄执掌,夏侯玄出镇雍凉后,中护军一职由司马师担任;本来宿卫军还应该包括中垒军和中坚军两营,结果被曹爽裁减掉后,兵力归到了曹羲的中领军那里。宿卫军顾名思义便是负责皇帝或最高首脑的贴身宿卫,是距离皇帝最近的护卫,但也可能是最大的危险。所以,曹魏设立了多支负责宿卫的营兵,各有将领统管,就是为了互为表里,彼此牵制,从而最大可能的保证皇帝或首脑的安全。现在,曹爽取消了中垒营和中坚营,将皇宫禁军基本归到了曹羲、曹训兄弟麾下,当然也就是由曹爽全盘掌控,只有一支中护军还在司马师手中,力量也被极大削弱了,这就破坏了禁兵各营彼此牵制的体例,将宿卫大权归于曹氏兄弟一身,等于把皇帝及皇宫的一切全都抓在了曹爽的手心里,其专权程度着实令人担忧。司马懿对此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曹爽这样做是在破坏禁军制度,是在排斥禁军中的老臣旧人,而代之以新人以为曹氏兄弟谋取私利。司马懿的意见自然不被接受,曹爽等人照样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与司马懿等元老旧臣的矛盾越发尖锐起来。

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正月,吴军又一次进犯柤中地区(今湖北南漳县蛮河流域),当地汉、夷百姓万余家为躲避兵灾向北逃过了汉水。司马懿认为,汉水以南离吴国较近,百姓如果回到汉水之南必会招致吴军的袭掠,应该将这批避难的百姓暂时留住。曹爽却以为,如果不能守住汉水以南,却只是留下百姓并非长久之计。司马懿却说:“不是这样的。大凡事物放在安全的地方则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所以兵书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统御民众的要领,不可不认真对待。假如敌人用两万兵马截断汉水,用三万人在汉水之南与我军各路兵马对峙,再有一万人横在柤中地区中间,那我们将何以救援呢?“曹爽并不以为然,在柤中局势尚未稳定下来时便强令北迁的百姓返回汉水以南。果然不久后,吴军袭破了柤中,掳掠了当地上万民众后回到东吴。

要知道人口在三国时期是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因素,各国都在为增加本国人口不遗余力。当时魏国人口最盛,达到了四百多万。吴国有人口二百多万,蜀国仅有百万上下。所以吴国从魏国掠夺了上万人口对于曹魏也许不算什么,但对吴蜀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很实惠的。其实魏国朝野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曹爽等人越发的瞧不起。曹爽恐怕也感觉到了,怎么又让司马老儿言中了,这老家伙可谓是每言必中,而自己呢,是每策必败,好歹咱们也是先帝指定共同辅政的顾命大臣,还能不能在一起愉快得玩耍了?曹爽越想越来气,因而恼羞成怒。所谓恼羞成怒就是因羞愧却又不愿意承认错误而产生怨怒,然后将怒气以各种方式发泄到别人身上,却不会去认真反思、审视自己错误的原因。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这样的劣根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曹爽心中的怨气自然不能直接向司马懿等老臣去发泄,于是变得更加颐指气使,在何晏等人的溜须拍马、巴结附庸下,曹爽打着改革的旗号,开始随意更改国家各项法规制度。已升为太尉的蒋济上疏道:“古时舜辅佐尧治国,忌讳结党营私;周公辅政,慎于朋党。国家法度,只有命世大才之人才可以总揽纲领垂范于后世,岂是中下级官吏可以随意更改的?最终无益于国家,却足以伤害百姓。文武大臣应各尽其职,率先做到清正公平,则和谐祥瑞才会感召而来呀!”蒋济在曹操时代便开始出仕为官,至今也是四朝元老之一了。但蒋济的话显然没说到点儿上,说国家制度只有命世大才之人才可以修改垂范,而曹爽觉得自己正是命世大才呀。也许蒋济对曹爽身边之人结党营私意有所指,这当然招致曹爽一伙对蒋济更加抵触。曹爽专行乱政如故,蒋济也无可奈何。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四月,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丁谧、邓飏等的计谋,将郭太后以后妃不得干政为由迁到了永宁宫,这样就将太后与皇帝隔绝开来。当初曹丕继位时,确实有过后妃不得干政,后族之家不得为辅政大臣的规定。然而,曹芳接班时只是个八岁的孩子,身边必须要有人照顾,而郭太后又是曹叡生前为曹芳指定的监护人,所以后妃不得干政的规定便执行得不那么严格了。因为八岁的孩子不可能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或多或少就要听取辅政大臣及身边监护人的意见,这样郭太后也可以算是半个辅政大臣了。曹爽、司马懿在曹芳继位时对郭太后的身份与角色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毕竟郭太后是先帝曹叡的皇后,曹芳名义上的母亲,孩子的事儿由母亲来管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自曹芳继位这些年来,曹爽与司马懿每有政见不合之时,郭太后大多是站在了司马懿一边,朝臣遇有重大事项需要定夺时,也会先行禀报太后再做出决定。虽然曹爽可以以第一辅政大臣的身份在治国施政方面独断专行,但郭太后的位置显然十分碍事儿,太后不予支持的事情令曹爽的改革施政总觉得缺少了合法性与合理性,曹爽等人自然感到相当别扭。郭太后之所以敢于表态就是因为她有监护皇上的权力,是先帝指给曹芳的妈。郭太后在皇宫中与小皇帝朝夕相处,既对曹芳本人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国家事务从旁干预。现在曹芳已经十五岁了,距离亲政为时不远,可这个郭太后依然掌控着皇帝,对曹爽推行的改革也是从中掣肘。曹爽最终决定将太后与皇帝分开,手里没有了皇上,太后还从何干政,本来后妃干政也是不合规的。曹爽改革的核心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力和利益,这就极大的激化了曹爽集团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现在连太后也彻底得罪了。

曹爽驱逐太后移宫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违背了作为一名顾命大臣应守的本分,因为守护好小皇帝及其家族本就是顾命大臣应尽的责任,而曹爽的行为让旁人看去更像是在欺负孤儿寡母。曹爽现在可不管那么多,搬掉了郭太后这个障碍,形势变得对自己越发有利。曹爽从此专擅朝政,兄弟们掌握着禁军,依附曹爽的党羽也越来越多,国家的一些典章制度也被曹爽等人屡屡修改,搞的许多朝臣及普通民众常常不知政出何门,根本成了无法可依,只需唯曹爽是从的局面。朝中有识之士颇感不安,都希望作为另一名辅政大臣的太傅司马懿能出来主持公道。调任并州刺史的孙礼临行前向司马懿抱怨曹爽等人的胡作非为,司马懿的回答却是‘忍不可忍’。司马懿明白,以曹爽现在的疯狂,自己根本无力制止,那就只有忍着。而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呢,司马懿没有再说。在这样的形势下,司马懿性格中隐忍的一面又充分体现出来,隐忍甚至是司马懿能够屡屡战胜对手的不二法宝,那么这次呢?司马懿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忍下来,索性称病回家,自此不再过问政事。这当然是司马懿韬光养晦所采取的谋略,既避开了曹爽等人的疯狂,因为可能伤及自身,也没有和曹爽一伙彻底翻脸,我岁数大了,在家养病,你总不能多说什么。但双方都明白,彼此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大家不过是碍于身份和面子等待一个摊牌的时机罢了。

时间到了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曹爽变得越发骄奢无度,饮食服装、所用器物竟然与皇帝相同,国库中的尚方珍玩也让曹爽搬回了自己家中,其僭越不臣之心已是若隐若现。曹爽命人在自己的府邸下面建造地下宫室,四周布满雕刻着空心花纹的窗格,然后经常与何晏等人在地宫中纵酒饮乐。曹爽的放纵变得越发不可收拾,更有甚者,后宫黄门张当私自将掖庭中先帝曹叡的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到了大将军府做了歌舞乐伎。黄门是宫中的宦官,掖庭则是指宫中嫔妃、宫女居住的地方,张当敢如此大胆将宫中的女人送出去,如果不是曹爽的暗示或者就是明里索要,一个小小的宦官岂敢乱来?沾了皇帝的女人,曹爽感觉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再进一步呢?于是与何晏等商议,到司马懿病得不行了的时候,干脆废掉皇帝意图自立,遂将张当引为心腹,有朝一日作为宫中内应。曹爽的弟弟曹羲为此深感忧虑,常常哭着劝谏曹爽,可曹爽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哪里能听得进去。曹爽经常带着几个兄弟和身边之人出城游玩,司农桓范对曹爽说:“大将军总理万机,掌握城中禁军,曹家兄弟不应同时出城。若有人关闭城门,又有谁能在城内接应呢?”曹爽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怒道:“谁敢?!”曹爽还是年轻了,早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就敢装病不应召,没什么是司马懿不敢做的。司马懿越是隐忍,越是要准备出手的时候,因为司马懿的忍从来都是以退为进。其实,随着曹爽集团与旧臣元老的隔阂越来越重,特别是与司马家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司马师早在中护军中提拔了许多忠于司马氏的亲信,甚至在民间畜养了三千死士以备不时之需,这背后应该离不开司马懿的筹划。

曹爽一伙并非毫无察觉,在曹爽集团的眼里,司马懿已经不是四朝元老,简直就是四朝老贼了。他们根本不相信司马懿是真心隐退,于是命即将上任荆州刺史的李胜在赴任前以向太傅辞行为名前去司马懿府上查看一番,看看老贼究竟怎么样了。司马懿故技重演,装起病来是如此的逼真形象。在两名奴婢的搀扶下,司马懿颤颤巍巍走了出来,一不小心,手里的衣服还掉在了地上,如果李胜动动脑子,这时候就应该看出破绽,谁平时出来见客还拿着件衣服,难道是给客人穿吗?难道不应该穿戴整齐才来见客吗?司马懿此时实岁六十有九,虚岁整七十了。在古人眼中,年界古稀的老人就应该是这副样子吧。这才哪到哪儿啊,司马懿的表演还没完呢。司马懿指着嘴说口渴,婢女于是端来了粥盛到碗里喂司马懿喝,李胜只见司马懿一边喝粥,一边有粥水从嘴角流下来,沾得嘴角、前胸衣服上沥沥拉拉,让人觉得有些恶心,老头也显得挺可怜。李胜赶紧说明了来意,自己准备赴荆州上任来向太傅辞行,听说太傅旧病复发,没想到身体竟这样差。当然,李胜在司马懿面前也是演戏,假装嘘寒问暖一番。可演员李胜在导演司马懿面前实在有些班门弄斧,司马懿继续气喘吁吁地说道:“我年老体弱恐不久于人世,你屈就并州靠近胡人,要多加防备。你我今后恐怕不复相见,我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就拜托关照啦。”李胜道:“我是去我的家乡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故意打岔,说:“你是刚到并州?”李胜只得又说一遍:“是荆州。”司马懿叹口气接着道:“哎,上岁数啦,耳朵聋,脑子乱,没听明白你说什么。如今你回到桑梓,正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早建功勋啊!”说完,已经显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李胜一看,得了,老头也差不多该洗洗睡了,于是拜辞告退。

李胜回去后便将情况向曹爽等人一五一十做了汇报,说:“司马懿也就比死人多口气罢了,形神早已分离,不足为虑。”稍后,又说道:“太傅病成这样,实在令人感伤啊!”本来曹爽还有些将信将疑,没想到李胜又来了这么一句,仿佛李胜都被感动得不得了似的。看着这个有点缺心眼的李胜,曹爽等人终于释然,从此大大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