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第九章 司马政变(1 / 1)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九章 司马政变(1 / 1)

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墓,位于洛阳以西洛水西岸。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祭扫先帝陵寝,大将军曹爽和弟弟曹羲、曹训、曹彦等随行拜谒。司马懿待曹爽一行离开洛阳后下令关闭城门,由长子司马师领中护军屯兵于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为进出皇宫的重要城门。司马懿自己则率兵占领武库,人马途径曹爽的大将军府时,曹爽帐下督严世登上大将军府门楼,几次欲张弓箭射司马懿,却被一旁的将领孙谦几次拦了下来,说:“事情还没弄明白呢。”司马懿于是用武库的兵甲器械装备好人马,在占据了整个洛阳城后,派兵出城据守于洛水浮桥东岸。然后,司马懿上奏永宁宫郭太后罢黜曹爽及其兄弟的职务,不知为什么郭太后留在了洛阳,并没有随皇帝一起去祭拜先帝。司马懿同时上表还在城外的皇帝曹芳,历数曹爽等人的罪恶,说:“以前臣从辽东回来后,先帝诏令陛下和秦王(曹询)在御塌前拉着臣的手臂嘱托后事。臣说,‘太祖(曹操)、高祖(曹丕)都曾委臣以后事,这些陛下也都看到了,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万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臣当以死奉诏’。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坏国家典章制度,在内僭越本分,在外专擅弄权,破坏营兵制度,把持宫廷禁军。各个朝廷要职都委以曹爽的亲信,宫廷宿卫全部换为曹爽的属下。这些人互相盘踞勾连,肆意妄为日甚一日。又派黄门张当担任都监,随时窥伺陛下的情况,离间两宫关系,伤害骨肉亲情,致使天下动荡不安,人人心怀畏惧。如此,陛下只能寄居于宝座,又岂能长治久安?这绝不是先帝召陛下和臣至御塌前托付的本意。臣虽老朽,怎能忘掉之前说过的话。现在公卿大臣们都认为曹爽目无君上,曹氏兄弟不宜再执掌禁军宿卫。臣已将此事秉明太后,太后敕令臣如表奏行事。臣已通告主管部门及黄门令,免去曹爽、曹羲、曹训的掌兵之权,以侯爵身份退归府邸,不得在外多作停留以延误陛下返回洛阳。如敢迟疑停留,则军法从事。臣已领兵驻扎于洛水浮桥,以备不测。”司马懿表奏的同时,令司徒高柔假节代行大将军事,占据了曹爽在洛阳的营地。再令太仆王观代行中领军事,占据了曹羲在洛阳的中领军营地。

司马懿出手之快完全符合其一贯的行事风格,而且显然是早有准备,所以很多老臣如蒋济、高柔等在司马懿起事后迅速予以配合,这应该都是事先联络好的。剿灭曹爽之前,司马懿在家中只与长子司马师秘密筹划此事,不让司马昭知道,直到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才告诉他,结果司马昭一晚上都没睡着觉。第二天清晨,司马师在司马门外整顿部伍,镇静如常,布置严密。连司马懿也不得不佩服道:“此子真行啊!”。一直以来,司马师秘密豢养的三千死士一下子就集合了起来,没有人知道这些人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司马懿在完全控制住了洛阳城后,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前往皇帝曹芳的行在,劝说曹爽趁早归降认罪,再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曹爽说,只是免去曹氏兄弟的官职,其它待遇照旧,并指洛水为誓。司马懿就像当年擒斩孟达一样,先要稳住对手,以防狗急跳墙。因为眼下的优势并不在司马懿一边,虽然司马懿控制住了洛阳城,但司马家能够掌握的兵力除了早已备好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手里的中护军了。但中护军也因曹爽对禁军的大幅改制而缩水不少,两部分兵马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五千人。此时曹爽手中掌握着皇帝曹芳,除了一些随行护驾的近身侍卫以外,曹爽能够利用的兵马便是在洛水地区屯田的几千屯田士卒。如果曹爽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各地起兵勤王的话,那么距离洛阳最近的许昌就有两万兵马可用。所以司马懿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就是,打消曹爽要起兵对抗的念头,诱使其乖乖就范。曹爽会乖乖就范吗?司马懿多少有些赌一把的味道,但却是看准了才下的赌注。司马懿早就看出,曹爽虽然近些年变得越来越疯狂,但却是屡屡失策后表现出的色厉内荏,虚张声势。作为一名世家纨绔子弟,又是曹姓宗室,曹爽兄弟早已没有了曹家先祖那种开疆拓土、大杀四方的创业精神,他们有的只是与生俱来的锦衣玉食、高官厚禄,所以这样的纨绔之人都是贪生怕死、贪恋富贵之辈。司马懿现在用来诱惑曹爽的就是保证不死和富贵照旧,这两样儿对于曹爽等人来说比什么都更重要。

洛阳这边已经翻天覆地了,那个大将军加大面瓜的曹爽干什么呢?曹爽其实正在谒陵完毕返回洛阳的途中,不想突然接到了司马懿写给皇帝的奏表,通常外臣的奏表都要先经曹爽过目。曹爽看完之后犹如五雷轰顶一般,司马老儿真干出来了,这老小子不是连喝粥都喝不利索了吗?还能起兵造反?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再说,一个年界古稀的老头你要干什么?黄土都埋到脖子了,还要拥兵起事,想改天换地吗?这真是人越老越贼,越老越反革命啊。看着眼前的这份奏疏,一桩桩一件件满篇都在历数自己的罪恶,曹爽怎么能把这样的奏表拿给皇帝看呢,于是将奏本私自扣了下来。曹爽的心中有些后悔,这两年疏于对司马老贼的警惕了。但问题已经摆在这里,洛阳眼下回不去了,怎么办?曹爽一时不知所措,只得将皇帝一行的车驾先停在了伊水南岸,伊水是洛水的一条支流,然后伐木做起鹿角障碍,又调来了附近的屯田兵用作自卫。曹爽没想明白,就司马懿那点人马是根本不会主动杀过来的,远离了洛阳城,司马家的危险会更大。就在曹爽等人不知何去何从时,司农桓范从洛阳城逃到了行在。

桓范和曹爽是同乡,也是从曹操时代开始服务曹家的老人儿了。曹爽辅政后出于礼遇给了桓范一个司农的位子,司农掌管稼穑农耕之事,也是九卿之一。不过桓范和曹爽的关系并不是太近,也不属于曹爽那一伙儿的,但桓范素有智囊之称,且忠于曹魏。司马懿在洛阳起事后,本打算拉拢桓范,令其接管曹羲的中领军。桓范的儿子却认为,皇帝现在和曹爽在一起,反对曹爽不是等于背叛皇上了吗?桓范一想,自己从来无条件的忠于曹家,危难时刻更应挺身救主,于是准备出平昌门去投奔皇帝及曹爽一行。然而司马懿早已下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巧的是,守护平昌门的将领司蕃是桓范以前的手下,桓范便说:“皇上诏我前去,快开城门。”司蕃就问桓范是否有诏书,桓范怒道:“难道你不是我过去的手下?怎敢如此对我?!”司蕃最终打开了城门放桓范出去。等到桓范策马扬鞭冲出城门时,一边跑还一边冲着司蕃喊道:“太傅谋反,跟我一起走吧。”这时司蕃想追哪里还来得及,桓范一溜烟儿就跑得没了踪影。司马懿知道此事后对蒋济说:“智囊跑啦。”蒋济言道:“桓范确有智谋。但曹爽等人是驽马恋栈豆,他们不会听桓范的。”意思是曹爽之流目光短浅,就像劣马留恋马棚中的饲料那样贪恋家室和富贵。

曹爽在伊水河畔刚见到桓范时还挺高兴,觉得智囊来了,这下有办法了。桓范的意思就是让曹爽带着皇帝赶紧去许昌,然后传檄天下征召四方勤王之兵来对付司马懿,只要有皇帝在就代表正统,司马懿那点儿人马根本不堪一击。桓范的主意简单明了,也的确可行。可曹爽听后却犹疑不决,自己的家人、府邸都在洛阳城,与司马懿兵戎相见的话,自己在洛阳的一切也就完了。桓范见状,又转头对一旁的曹羲说道:“现在的形势是明摆着的,真不知你们读书有何用?!像你们这样的人家,难道还能回归贫贱去过普通百姓的日子吗?!就是普通人受到要挟,尚且有求生的欲望,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如号令天下,谁敢不应?!”曹爽兄弟听后都不说话了。桓范接着又对曹羲说:“你的中领军有别营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就在城外,应赶紧把这两处的人马调来。现在奔许昌不过两天一夜的路程,许昌有武库,可以武装军队。唯一担心的可能是粮食问题,我已经把司农印章带在身上,可以随时征调粮食的。”桓范一口气说了许多,可曹家兄弟依旧默不作声,显然心里并不认可桓范的主张。曹爽的那些玄学团伙们这时应该不在曹爽身边,也没人帮他出个主意,曹爽当然更相信那伙人说的,对桓范的话总觉得心里没底,桓范毕竟不算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甚至不能算是曹爽一派的人。桓范之所以苦口婆心地劝说曹爽,完全是出于维护皇帝,维护曹家天下的想法。但正如蒋济猜测的那样,现在曹爽兄弟是驽马恋栈豆了。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曹爽等人始终干坐着没有任何举措。从初夜一直坐到了五更天时,曹爽突然拔出佩刀,忽地扔在了地上,说道:“即使投降,你我仍不失做个富家翁吧。”这表明曹爽准备放弃了。桓范听后哭诉道:“曹子丹(曹真)是何等人物,怎么会生下你们这帮犹如猪狗一般的蠢货,不想今日要受你们连累被灭族啊!”桓范如此悲怆,仍然不能打动曹爽等人。等到曹爽打定主意后,终于向皇帝曹芳通报了司马懿上奏一事,并请曹芳下诏免去自己和兄弟们的一切官职,然后大家一起奉帝还都。整个事件中有些出乎意料的便是皇帝曹芳的态度,当曹芳知晓洛阳城发生的一切并看到了司马懿的奏表后,一定是认可了司马懿的处置办法并照此执行了,于是曹家兄弟的职务一律免除。显然,皇帝并没有站在曹爽一边。可曹爽毕竟姓曹啊,又是宗室,曹芳为什么要胳膊肘向外拐呢?皇帝已经十六岁了,马上就要亲政,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了。想来还是曹爽做得太差,平时骄狂跋扈,逼迫太后移宫,根本没把太后放在眼里,对皇帝本人也有不敬之处。风闻曹爽平时敢用皇帝的排场,还收了先帝的女人,似乎已暴露出不臣之心,这一切都令曹芳感到不寒而栗。也正因为曹爽姓曹,所以曹家的江山由曹爽来坐好像也说得过去,反正还是姓曹嘛,然而,这让曹芳情何以堪?当然,曹芳选择了司马懿有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司马懿在皇帝心中是个大大的忠臣,是可以托付信赖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即使曹爽再烂,恐怕皇帝也不会和一个外臣站在一起对付曹姓宗亲的。司马懿是忠臣吗?这个问题让后世的人们已经争论了上千年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认为司马懿敢趁着皇帝出行时占据国都,罢免位置还在自己之上的朝廷首辅,所作所为无异于发动政变,敢搞政变的人能是忠臣吗?而且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天下最终归了司马家,可见司马懿蓄谋已久,是个地地道道的苍髯老贼。当然也有人觉得司马懿的行为是迫不得已,从本心来讲,司马懿是忠于曹魏,拥护皇室的。的确,说司马懿起事也好,政变也罢,但一切只针对的是曹氏兄弟及其手中的权力,丝毫没有要推翻皇上、改朝换代的意思。应该说,自司马懿出仕以来,几十年里一直为国家兢兢业业,哪里出现祸患就往哪里上,最终总能消除隐患,恢复国家秩序。还是在曹操时代,司马懿便开始为主上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到了曹芳登基,司马懿已历经四朝,仍然可以带兵出征,抵御外侮,堪称是曹魏第一救火队长。直到此次拿下曹爽,司马懿都没有背叛曹魏之心,司马懿做的只是拨乱反正,不能任由曹爽一伙儿胡来,毁了国家的前程。或许司马懿也有维护世家大族根本利益的私心,甚至曹爽的初衷也是想通过改制让曹魏继续变得强大,然而实际的效果却是给国家造成动荡和混乱。而人们要看的恰恰是实际效果如何,司马懿的举动是有相当民意基础的。有这样一种人,本事很大,能力很强,却懂得行事低调,退避隐忍。这样的人最好不要去招惹,如果以为这种人好欺负,令其忍无可忍了,那他就会让你死得很难看的,司马懿就是这样的人。

回到洛阳的曹爽等人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府邸之内,不得外出。司马懿令洛阳士卒将大将军府团团围住,还在府邸四角建起高高的木楼,以观察曹爽等人在府内的一举一动。曹爽在府内有任何举动,都被高楼之上的瞭望者大声唱报出来,整的曹爽简直郁闷到了极点。历史上将此次事变称作高平陵之变,不过司马懿起事的地点并不在高平陵,而是在洛阳城,司马懿只是利用皇帝和曹爽等人祭拜高平陵的时机动手而已,洛阳城才是此次事变的第一事发现场。没过多久,有关部门便查出,黄门张当曾私自将宫中才人送予曹爽,才人属于皇帝的妃嫔,张当敢如此大胆,必定与曹爽有私邸阴谋。司马懿立即下令将张当收捕廷尉,严加审讯。张当在供词中交代,曹爽与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密谋造反,准备于三月中旬起事。这下曹爽一伙儿人的性质就变了,如果说之前只是因为曹爽等人胡作非为,贪腐乱政,那么将其软禁于府邸反躬自省,等候听堪的处置办法是可以的,因为曹爽毕竟是宗室勋贵,中国古代都有勋戚减刑的制度。然而一旦曹爽等人谋反的罪名成立,那就不是反省听堪那么简单的了,在任何时候的任何朝代,处理结果只有一个,谋逆当诛。于是,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还有张当均被下狱,最终以大逆不道之罪被夷灭三族。太尉蒋济提醒司马懿道:“曹真是国家功勋,功勋不可无后啊。”因为曹氏兄弟如果被灭了三族,等于曹真孙子辈的人也要全部诛杀,三族通常是指父族、母族和子族。但司马懿没有同意,一同被诛灭三族的还有智囊桓范。

当初,曹爽一行出洛阳城前往高平陵后,在大将军府任职的司马鲁芝听说城中有变,知道是司马懿举事后立即率领少量骑兵冲出洛阳去投奔了曹爽。后来曹爽决定投降交出印信时,主簿杨综曾经劝阻道:“大将军挟天子握重权,难道这些都不要了,是想被诛杀于东市吗?”事后有关部门得知了这些情况,便准备逮捕鲁芝、杨综问罪,司马懿却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宽恕了吧。”后来还任命鲁芝为御史中丞,杨综为尚书郎。司马懿杀一批、拉一批的做法,预示着这次事件还有后续。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