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我知后世六百年 >第41章 竟当绿叶了41(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41章 竟当绿叶了41(1 / 2)

进了太医院,常茂便步入了正题。

“从民间找来多少郎中了?”

孙守真二话不说,招呼人取来名单。

“找了五百三十二人,到了四百八十人,还有五十二没报到。”

接了朱元璋的旨意,二虎便把人散出去打探全国各地的名医了,凡有真才实学传言不虚者都成了被征召的对象。

由太医院出具文书,各地官府开具路引,限期赶赴京中报到。

目前,最后期限还没到。

常茂接了这些名单,一页页仔细翻看着。

毕竟是经检校之手办的,这些郎中叫什么名字,籍贯在哪里,祖上三代是干什么的。

本人救治过多少人,治好了多少,是否有失误致死的,最擅长治哪种病,在乡中的风评又如何。

这些在名单全都一一记录,比亲自见他们还要直观很多。

总得来说,检校也是有好的方面的。

“孙院使见过这些人了吗?”

葛景山回道:“在下算见过了。”

“他们来报到时,是在下负责接收的。”

常茂把这些名单放下,这才道:“不知可有特别出色的?”

要有出色之人,也可以特别关注。

葛景山摇摇头,道:“没有。”

旁边的孙守真则很快补充,道:“民间能识字的人本就很少,在前元的四等人的差别区分之下,更是少有百姓会送子弟去读书。”

有元一朝,估计是百姓识字率最低的时候。

但凡民间要多几个识字的人,百姓起名也不会只以行序称呼了。

朱元璋的爹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

而他爷爷叫常六六,祖爷爷叫常重五。

这些,不都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吗。

孙守真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学医不亚于科举,百姓不读书自然很难有机会学得懂。”

“但凡行医之人子弟学艺不精或不愿意学习者,那便会从他这一代就断了传承。”

“更何况,有的人不愿外传,能留下来的东西也就更少了。”

“学的人少断了传承多,医脉自然也就不昌了。”

对此,葛景山也忍不住点头附和。

他们身处其中,也就更了解内情。

常茂转念一想,问道:“学医的人既然那么少,把这么多的郎中都招致京中,那民间百姓若要看病岂不就更难了?”

朱元璋心中是装着百姓,但在马皇后和朱标百姓,不管是百姓还是江山那都得靠边站。

即便他想到了这,为了马皇后也顾不上了。

孙守真和葛景山话没多说,也算是默认了常茂的疑虑。

之后,常茂提了他与朱元璋的建议。

让这些编入太医院,然后外派行省和各军。

在一定时间后再对他们医术医德等作出考核,凡合格之人可调回京中,不合格之人直接剔除出去。

孙葛二人毕竟是行内人,看的要比他深远一些。

二人简单考虑了一下,孙守真道:“既要征召这些人进入太医院,那也算是吃上了皇粮,俸禄也需从朝廷来出。”

“上位那儿...”

多养活五百个太医,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以大明目前的财政,恐很难办到这些。

常茂笑了笑,回道:“这个简单。”

“可以由朝廷在民间设立医馆,所得盈利一方面养活这些人,另一方面也可用作培养新的医者,以及攻克疑难杂症之上。”

“两位看以为如何?”

全民免费看病哪是那么轻易就能办到的,这些人即便是由朝廷委派下去,那该怎么收钱还得怎么收的。

即便在后世,也没哪家医院免费看病的。

孙葛二人这几天都在愁这么多人太医院如何安排得下,倒是没考虑过把这些人外派出去。

听了常茂的话,孙守真眼前一亮,道:“常伴读这办法倒不错。”

葛景山也在旁附和着,道:“这样一来的话,既可以让太医院掌握民间百姓治病的情况,也可以不断更新太医院的医术水平。”

有了这两主官的同意,往后的行事便容易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