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初啼声与绝笔书:从上古到大唐 >序言 二十岁与七十岁(1 / 1)
  • 手机阅读本书

序言 二十岁与七十岁(1 / 1)

因为年代的累加,文字的层叠演化,因此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往往比较困难,难看懂就免不了觉得乏味,大脑接收不到读懂的正向反馈,于是越发犯懒,把书一丢,索性不看了。

直接拿来一本《楚辞》,反正我是读不下去,看着看着就开始晕字,毕竟咱们的老祖宗是治水农耕起家,对于大自然物产特别重视,比如马有不同的花色,就对应不同的字(有的蹄子颜色不一样也有字的区分),各种鱼类,五谷都因为各自的存在而有自己的字形,因此先秦的资料认字尤为困难。好在,之前的各位治学家,起码把标点符号加上了,加上解说,总之,理解难度已经帮忙降低了,然而想要不失兴趣读下去,第一点就是别勉强自己。

直接看作者的作品,很难真正体会出作品的情感,往往需要结合作者成文时候的年纪和经历。

二十岁和七十岁,对于人生的看法通常会迥然不同。

这些不同就是时间转化成的经历刻印,那一时刻的情感,放在一生这个时间刻度上的时候,看作者的作品突然就可以带着问题去看,读者仿佛从仰视变成了鸟瞰的视角,毕竟在时间的河流中,你可以回望结局。

于是你可以带着这几个问题去看了,在屈原二十多岁写下第一篇作品的时候,他能够预想到自己的未来吗?

而他徘徊在江边,垂亡之时是不是又会回想起二十岁的第一篇作品呢?

有了这样的视角,你就像是电影剪辑师,看了开头,能够直接拉到结尾,甚至可以把结尾剪辑到开头。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诗人文豪也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豪情万丈,垂亡的时候唏嘘不已?

这个问题留到最后的一章做回答,不过可以提前说,泪水在垂亡前的作品中出场很多,红的眼眶,酸的鼻头,总是很多的。

至于出场人物,我会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从时代背景,所属阶级,成长经历,官场浮沉,情感得失,进而以小窥大,为阅读增加一些不同的兴趣点。

当然要说明一下,第一篇作品应该是很狭隘的指诸位文豪现世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之前肯定有过很多练笔,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存留,都随着过去一起消散了;最后一篇作品,也是指现世能见的作品,有的是有确切年份的,有的只能做推论,中间免不了疏漏,可以指出,一起进步。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