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藩乱 >第72章 普宁,难宁!125(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72章 普宁,难宁!125(1 / 2)

康熙十五年、永历三十年(1676年)春节前夕·洪阳城(今揭阳普宁市)

来自失必儿(注:今西伯利亚)的北风,仍旧在这片土地上,彰显着其独有的霸气,寒冷而湿润的气候让洪阳城内外的士兵不住地颤抖。

又是一年新春。

本应热闹喧嚣地准备杀猪赶集,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洪阳城,此时却是一片死寂。

城内城外的粤兵们,除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外,所剩的,便是手中冰冷的枪铳。

于未来渺茫无望的生命中,粤兵们此时最大的期盼,仅仅是回家。

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安然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围在一起,喝一碗娘亲煲了几个时辰的玉米排骨汤,再夹一块鲜甜嫩滑的白切鸡,大大地咬上一口,那便是粤兵最大的幸福。

那是家的味道,娘亲的味道。

而不是像此时一样,在冰冷刺骨的寒风中,站在洪阳城下瑟瑟发抖。

洪阳是普宁县的县治,是尚军扎在粤东的一根刺,也是尚军在潮州府最后一个立足点。

普宁在清军手中,就能随时向北、向南、向东攻击潮阳、葵阳(今惠来)等人口大县。

而普宁在明郑军手里,则可成为西进惠州府的桥头堡。

普宁,难宁。

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十月(1675年),已经占据福建南部大部、粤东潮州府城的明郑大军,在消灭降而复叛的漳州黄芳度后,将漳州的明郑军增援给新封的右提督、定虏伯刘进忠、右武卫将军刘国轩,命令他们拔掉驻扎在西边普宁城的尚之孝部,全取潮、惠二府。

刘进忠为辽东人,原为黄得功部小校,随马得功降清,任靖南藩的右路总兵。

不久又从耿藩调任广东尚藩旗下,任澄海游击将军(今汕头市澄海区)。

康熙十三年三月(1675年),耿精忠在福州举兵,随后联络已经升任潮州总兵刘进忠,劝其反清。

刘进忠收到旧主信件后,调集所辖十三营,“会于韩江,简练精锐”,暗中准备反清。

潮州城原为刘进忠、沈瑞二部同守。

沈瑞时年仅十一岁,袭职,未谙军旅,军务皆委副都统邓光明。

因光明与进忠有隙,故刘、沈二部在潮州城中立栅为界,沈、邓军据南城、刘据北城。

潮州城被分而治之,南北双方视如仇寇。

刘、沈二部对垒一个多月,潮州城内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窜。

四月二十一日,刘进忠父生辰,进忠于府上大排筵席,为父亲做寿。

沈瑞、邓光明听说耿藩援兵将至,于是打算趁此机会,密约刘进忠部将李成功、张善继为内应,于刘进忠替父贺寿时举兵攻打。

但阴谋败露,李成功、张善继反被刘进忠擒拿。

沈瑞见阴谋不成,只好仓促起兵,攻打刘部。

刘进忠率李云、林天贵、张辉等部将分街鏖战,又令杨希震从北门渡过溢溪(现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奔分水关(广东饶平与福建诏安的界牌关)接引福建耿精忠的援兵。

沈瑞部乃汉军旗兵,其部多为北方马兵,城内小巷狭窄,交战中马兵处处受制,无法施展。

而刘进忠步兵骁勇善战,经过激烈巷战,旗兵大败,撤回南城。

第二日,刘进忠派人给沈瑞发话,要求交出邓光明、于国链等人。

沈瑞迫于形势,将二人交给刘进忠。

刘进乘势把沈瑞全旗赶出潮州城,沈瑞“弃辎重,渡湘子桥,子女堕桥,死者无算”,刘进忠全取潮州城,并举城响应耿精忠,被封为“宁粤将军”,一时风光无两。

潮州,成为刘进忠控制下的根基之地。

此后三年,刘进忠依靠富饶的潮汕平原,时降时叛,累苦当地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