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农民崛起 >第九章前世今生39(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九章前世今生39(1 / 2)

十一月底已经下了一场雪了,最后一锅高粱酒也出锅了,中间没啥事情,妇女们没事把芝麻都磨成香油了,一家两斤。

没事就上石碾嗑黄豆,纳鞋底儿,做衣服,坐一起边干活边唠闲嗑。别人没啥事也就打打柴,闲来无事捡个软柿子吃吃。难得悠闲啊!!!

李书通的婚期也要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天也不错。

再有两天就腊月了,李书通早早的带着村里二十几口子去东面王快镇采买了,一部分带货回家,剩下的跟他去接亲,这家以后也有女主人了!!!

王旭现在没事也跟着村里那群小屁孩一起玩,算是放飞自我了,还能再体验一把童年,美滋滋的,也不回家吃饭,走谁家吃谁家!!脸皮够厚的,没办法,混熟了,也就无所谓了。

今天二毛家,明天三丫头家,后天铁蛋家……一连吃了六天好爽啊,不用做饭。

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旭总是睡不着,想前世想今生。

这个叫草场口的地方应该是成村于北宋时期,杨六郎在这里训练火牛阵的地方,随军的家属给军队打谷草,都放这里,时间长了也就建村了。

中间经历了宋元加上现在的明,已经三个朝代几百年过去了,经历朝代更替,现在也就剩下87户人家,还都是一个宗族的。

那口242斤的大刀王旭前世的老爹给讲过,他那时还小,六年级吧,老爹偶尔回家的时候老是缠着他给讲故事,有一次就讲到这里,那还是他调到城南庄以后,下乡普查啥来着忘了。

腊月底那样,因为离家近,他和另一个同事路过这里,这村子人们要过年,一户主家找人扛出来露了一圈,当时四个人抬的,上称称290多斤,按着斤量换算刚好吻合(明朝一斤600克)。

至于他们咋逃过大练钢的?后来刀去哪里了也不知道,反正是后来村子都拆没了!搬走时也才137户人家。

我盛清功劳大大滴啊!!!感情这村人口没长过,多出来的那些估计是建国以后长的吧,要不也不可能这么点!

建国以后这里开始修水库,对面王快镇两万多口子人搬出去不少,也成了个村子,前面这条大河叫大沙河,再往东南走一段距离就是胭脂河。

那个生养了无数代人的河流也让人们折腾的快断流了!!!

这时节还水量充沛呢,两河交汇,就修了个水库,保定市唯二的大水库之一,开始供北京,后来供雄安,水位不断上涨,这村子位于两河交汇V字型右边中间的位置。

现在的地都淹完了,就剩下一些山地了,现在住在这地的村民都搬山顶去了。

东一个西一个的,不种地改打鱼了,再后来县里非让搬迁,听别人说都不愿意搬,打鱼比打工强,还自由。但是没办法就只好都搬走了。

往上二十多里地,王旭前世姥姥家,在这里长大,老娘住不惯他老爹那个山沟沟又搬回来的,这都山区了,老家山更大,到后世好些地还得靠背呢!!

大凉山那感觉,人比牲口好使,老一辈背了一辈子。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了,就剩下几十口老头老太太了,连五十个都没有!

故土难离,住不惯城里,那里安安静静山清水秀的,老人们也挺长寿,地不种了,没事找点事干,晒晒太阳。

给子孙们守着那点可怜的家业,安然的等待落叶归根。离这140多里,那是后世距离,现在路更不好走,鬼知道有多远!!!

往西六十里是县城,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北宋建镇,元初立县的小县城经历明清交替,因高鼎(山)之乱废县二十五年!!!

从民国到建国几经交替,废县,改归置,一会山西一会河北的,也是几经波折。抗战时期我党治下为数不多的完整县,晋察冀军区政府所在地,一个鬼子炮楼都没有!!!

聂帅在这里住了好多年,这里见证了共产党从抗战,发展,到走出去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经历的风风雨雨。

可是呢,还有句口口相传的谚语“平山不平,阜平不富”,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富裕,山多地少,唯一比较平整的大块土地就是这里了,水库占完了!!10年还贫困县呢!!!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