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通俗趣说前汉演义 >无标题章节74(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无标题章节74(1 / 2)

第七十五回入虏庭苏武抗节出朔漠李陵败降

话说武帝搞定大宛之后,又开始琢磨着北上收拾匈奴。他特意给全国发了公告,历数当年高祖刘邦被困平城、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信羞辱这些陈年国耻,强调必须报仇雪恨,并引用齐襄公为九世之仇讨伐纪国的故事来表明决心。当时正值太初四年的冬季,天寒地冻不适合打仗,所以武帝先让将领们整备军需物资,准备春天出征。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连日无雨导致河水干涸,武帝更是多次祈求降雨。他还借《诗经》中的《云汉》篇——赞美周宣王励精图治消除灾祸的事迹,以此自勉并鼓励大家。于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武帝将年号改为天汉元年。

春暖花开的季节终于到了,武帝正要下令大军出击时,忽然接到消息说路充国从匈奴那边回来了,要进宫见驾。武帝立刻召见充国,询问他在匈奴的情况。原来,匈奴儿单于在位仅三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年纪尚小,无法继位,匈奴人便立了他的叔父右贤王呴犁湖为新单于。谁知呴犁湖只当了一年单于也去世了,其弟且鞮侯接任。且鞮侯担心汉朝趁机攻打,便对外宣称:“我只是个晚辈,怎么敢和汉朝作对呢?汉天子可是我长辈呀!”说完就把之前扣押的汉使,包括路充国等人释放回国,并派使者护送他们,同时送上求和书信。武帝看了这份谦卑有礼的来信,心中暗喜,于是与丞相等大臣商议与匈奴修好。

此时丞相石庆已经去世(真是幸运),由将军葛绎侯公孙贺接任丞相职位。公孙贺是卫皇后的姐夫,虽然多次出征,但并不想当丞相,只是因为武帝坚持,才勉强接下丞相印绶。每当朝廷讨论国事,他都不敢多言,一切都听武帝做主。之前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臣,汉朝也扣留了部分匈奴使臣作为报复。现在既然两国都想和解,武帝决定释放所有的匈奴使臣,并派中郎将苏武持节前往匈奴,送还被扣的匈奴使臣,同时还带上大量金银财物赠予且鞮侯单于,以示友好。

苏武,字子卿,是已故平陵侯苏建的次子。苏建曾随卫青攻打匈奴,因赵信事件受到牵连,差点被斩首,后来赎罪成为庶人。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代郡太守,却不幸在任职期间病逝。苏武和他的兄弟都入朝做了郎官,这次受命出使匈奴,他深知此行凶险,临行前特地向母亲、妻子和亲友告别。他带领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属吏常惠,还有百余名士兵出发北上,抵达匈奴后,传达了武帝的意思,并交付出赠送的财物。但是且鞮侯单于其实并没有真心想要和解,只是借此拖延时间,寻找机会。见到汉朝竟然中计并且送来丰厚礼物,且鞮侯的态度变得傲慢起来,对苏武的接待也不够周到。苏武没有直接指责他,完成使命后便退出匈奴王庭,等待被遣返回国。可偏偏这时发生了意外状况,使得苏武陷入了困境,历经生死,差点儿流落荒野。

话说在苏武尚未出使前,有个长水胡人子弟名叫卫律,他与协律都尉李延年交情甚好。李延年向武帝推荐了卫律,于是武帝派卫律出使匈奴。不巧的是,李延年后来因犯奸罪被捕入狱,家人也被关押,而身在匈奴的卫律闻讯后怕受牵连,竟然背弃汉朝投降了匈奴。这跟当年的中行说有得一比。匈奴那边因为中行说病故,正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见到卫律后如获至宝,立马封他为丁灵王。

卫律有个随从叫虞常,虽然跟着卫律投靠了匈奴,但内心非常抵触。恰好这时,浑邪王的外甥缑王之前随浑邪王归顺汉朝,后来又与赵破奴一同被匈奴俘虏,他的想法和虞常一样,两人成为知己,商量着要刺杀卫律,并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一起逃回汉朝。正好副中郎将张胜来到,与虞常有过交情,虞常私下找他密谋,请他帮忙用弩箭射死卫律。张胜急于立功,没有告诉苏武便答应了,约定瞅准机会立即行动。一次,且鞮侯单于外出狩猎,缑王和虞常觉得有机可乘,召集了七十多名同党准备发动袭击。谁知其中有人叛变,将计划泄露给了单于的亲属,结果单于的军队迅速赶来,缑王战死,虞常被擒。且鞮侯单于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回,命令卫律严加审讯此案。张胜这时才惊觉大事不妙,赶紧将实情告知苏武。苏武听罢大惊失色,心想如果自己接受审讯,肯定辱没国家尊严,不如自刎以保名节。他拔剑欲自杀,幸亏张胜、常惠及时阻止,这才保住性命。第一次死里逃生。苏武本以为虞常不会供出张胜,哪知虞常经不住严刑拷打,最终还是供出了张胜。卫律据此上报单于,并召集贵族商议如何处置汉使。左伊秩訾建议不必杀死他们,不如赦免其死罪,逼迫他们投降。单于采纳此议,让卫律传唤苏武前来对质。

苏武告诉常惠:“我若屈膝求生,辱没使命,即便活着,又有何面目回到汉朝?”说着又要拔剑自刎,卫律急忙上前抱住,尽管苏武颈部已被剑锋划伤,血流满身,卫律仍紧紧抱着他,命令手下赶快召来医生。医生赶到时,苏武已经昏厥,医术高明的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挖坑覆火熏蒸苏武身体,驱除恶血,再敷上药物治疗,终于使苏武醒了过来,再次死里逃生。第二次脱险。卫律嘱咐常惠好好照顾苏武,并命医生细心医治,自己则去向且鞮侯单于报告。单于对苏武的表现也颇为感动,每天都派人探望问候,并把张胜囚禁起来。

待苏武康复后,卫律奉单于之命请苏武赴宴,并从监狱中提出虞常和张胜。当众宣布虞常死罪并将其斩首,然后转向张胜,威胁他如果不投降也将处死。张胜贪生怕死,马上表示愿意投降。卫律冷笑几声,看向苏武,告诉他副使有罪,作为正使应当连坐。苏武义正词严地回答:“我并未参与谋反,也不是张胜的亲属,为何要连坐?”卫律举剑威胁苏武,但苏武毫无惧色。卫律见状收起剑,换了一副笑脸劝降苏武,说他已经投降匈奴,被封为王,拥有数万部众,牛羊马匹满山遍野,富贵无比。他劝苏武今天投降,明天就能过上同样的生活,何必固执己见,在荒凉之地枉送性命呢?苏武听了勃然大怒,起身指着卫律痛斥道:“卫律你身为臣子,不顾恩义,背叛主君和亲人,甘愿投降异族,我怎屑与你为伍?单于让你主持审判,你不能公正处理,反而借此挑拨离间,看热闹不怕事大。你知道南越杀了汉使后被汉军平定成九郡,宛王杀了汉使后头颅悬挂在长安北阙示众,朝鲜杀了汉使后立刻遭到灭国,如今匈奴还未到这个地步。你明知我不可能投降匈奴,却还多方威逼,我宁可死也不屈服!你想清楚,如果匈奴因此招致祸患,你能独善其身吗?”这一番话义正辞严,说得卫律哑口无言,既不敢直接杀掉苏武,只好将情况禀报给单于。可以说这是苏武第三次死里逃生。

单于听闻苏武的英勇表现,更是对他刮目相看,一心想要让他投降。于是他把苏武关押在一个大窖里,连饭都不给吃。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雪,苏武就咬雪嚼草皮,硬是熬过了几天几夜,活了下来。第四次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单于觉得这简直是神迹相助,便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让他放牧一群公羊,并说等这群公羊生了小羊才肯放他回家。同时,常惠等人也被分散关押,彼此不得相见。可怜的苏武独自在荒凉之地与羊群为伴,挖野鼠洞里的粮食,摘野草果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始终紧握着汉朝的符节,日夜相伴,年复一年,几乎忘记了人间烟火。

武帝送走苏武后久久未得回音,料定匈奴必有变故。后来得知消息,立即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大军攻打匈奴。李广利进军至酒泉,与匈奴右贤王交战并取得胜利,斩首万余级后班师回朝。可右贤王哪能轻易认输,重整兵马追击李广利。半路上,匈奴骑兵围困住汉军,汉军突围不出,加上粮草耗尽,情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假司马赵充国挺身而出,率百余名壮士披甲执戈,率先杀出重围,最终帮助全军成功突破包围撤退。这次血战中,汉军损失惨重,十人中有六七人死亡,赵充国身上也受了二十多处伤,幸亏命大不死。凯旋后,武帝召见赵充国,看到他身上尚未干涸的伤口,深感其英勇,随即封他为中郎将。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士,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此次战役正是他初次展现英勇本色。

武帝因北伐未建功绩,又派出因杅将军公孙敖自西河出发,与强弩都尉路博德约定在涿邪山会合,东西两路巡查敌情,但并未有所斩获。侍中李陵,作为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其力大无穷、箭无虚发、礼贤下士而颇有名望,武帝称赞他颇有祖辈遗风,任命他为骑都尉,统率五千楚地精兵,在酒泉、张掖训练,以备抗击匈奴。当李广利率军出征时,武帝令李陵负责后勤辎重,随军北进。李陵趁机入宫面圣,恳请自领一支队伍独立作战。他对武帝说:“我的部下个个都能空手搏虎,箭无虚发,我愿意单独带兵直捣匈奴老巢。”武帝脸色一沉:“你不愿意服从李广利吗?朕已经调派了大量兵力,现在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你。”李陵坚定地回应:“臣愿以少胜多,无需骑兵,只给我五千步兵,就能直接打进匈奴皇宫!”这话确实有点瞧不起匈奴。武帝拗不过他,答应让李陵自行招募勇士出征,并安排路博德半路接应。然而路博德资历较高,不愿屈居李陵之后,便上奏称秋季匈奴马肥,不宜轻举妄动,建议推迟到明年春天再发动进攻。武帝看了他的奏章,怀疑李陵后悔前言,暗中唆使路博德拖延行动,因此搁置了这一提议。

适逢赵破奴从匈奴逃回,报告匈奴侵扰西河的消息,武帝命令路博德去防守西河要道,改派李陵前往东浚稽山侦察敌情。当时正值九月,塞外草木枯黄,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遮虏障(即边防戍堡),直抵东浚稽山,并在龙勒水边扎营。行军过程中,他们并未遭遇敌人,只是勘察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并绘制成图上报。骑士陈步乐带着地图和报告见到武帝,夸赞李陵指挥得当。武帝非常高兴,提拔陈步乐为郎官。然而没过十来天,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李陵已败亡在匈奴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