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通俗趣说前汉演义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废昏君太后登殿80(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废昏君太后登殿80(1 / 2)

话说元凤四年的时候,昭帝已经18岁了,提前举行了冠礼,大将军霍光以下的官员都来道贺,只是丞相田千秋因病重未能前来。等冠礼顺利完成,田千秋也就去世了,被追谥为定侯。这位田老丞相当了十二年宰相,沉稳老练,勉强算是个不错的丞相。因为年纪大了,昭帝还特许他可以坐小车入朝,所以人们都叫他“车丞相”。接替丞相职位的就是御史大夫王䜣,这人从一个小县令一步步升到御史大夫,然后直接晋升为宰辅,受封宜春侯,可谓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他也病逝了。

紧接着,搜粟都尉杨敞晋升为御史大夫,并接手了丞相之职。不过杨敞性格比较胆小谨慎,能力也一般,幸好国家大事基本都是由大将军霍光拿主意,所以他还能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太平日子。

到了元凤七年年初,改年号为始平,朝廷下诏减免百姓每年缴纳的部分口赋税钱,以减轻人民负担。早先在汉初,规定十五岁以上的人每年需交纳一百二十钱的税款,十五岁以下则免缴。后来武帝时期,由于国库紧张,增税至七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开始每年交纳二十三钱,到了十五岁照旧缴纳口赋。而昭帝继位十多年以来,励精图治,节省开支,国家财政逐渐宽裕,因此决定减征部分口赋,这也是对民众实行仁政的一个表现。

孟春刚过,就进入了仲春时节,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颗大如月亮的星星向西疾飞,后面还有许多小星尾随,引来众人惊叹不已。但这奇异天象预示的却是昭帝身上发生的不幸:年仅21岁的昭帝竟患上了不治之症,终在始平元年的夏四月驾崩于未央宫,他在位共十三年,期间更改年号三次。当时的上官皇后才十五岁,并未生育子女,其他妃嫔也没有听说诞下皇子。面对这种无嗣的局面,包括大将军霍光在内的朝廷大臣们都陷入了困境。有人建议立武帝的亲儿子广陵王胥为帝,但霍光并不赞同。有位机智的郎官看透了霍光的心思,上书指出:“古时周太王曾废掉长子太伯,立次子王季;文王也曾舍弃长子伯邑考,立了武王。这些都是因为能够找到合适人选,继承大统不一定非按长幼顺序不可。广陵王行为不端,所以武帝并未让他继承皇位,现在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做皇帝呢?”于是霍光决定不立广陵王,转而寻找其他合适的宗室成员。经过一番考虑,他认为昌邑王刘贺最合适。刘贺是武帝的孙子,虽然不是正后所生,但他祖母李夫人曾配享武帝,与昭帝之间有叔侄关系,由他继承皇位也是合情合理。于是,霍光假借上官皇后的名义,派遣少府史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以及中郎将利汉等人前往迎接昌邑王刘贺,让他进京主持丧事。霍光心中还有一个盘算,就是如果刘贺成为新君,那么他的外孙女上官皇后就能继续做皇太后。

昌邑王刘贺五岁时就被封为王,在封地生活了十多年来,却是个放纵无度的人,平时最爱打猎游玩,一天能骑马奔驰三百里。中尉王吉多次直谏,刘贺始终听不进去。郎中令龚遂也经常规劝他,可刘贺总是捂住耳朵躲开,不愿听取。龚遂依然坚持不懈,选派了张安等郎中在刘贺身边劝谏,没几天这些人全都被撵走,刘贺依旧和马夫厨子混在一起嬉笑玩耍。有一天,刘贺在宫中突然看见一只大白狗,脖子上像是戴着人的头冠,屁股上没有尾巴,吓得他惊愕万分,问身边的人,大家都说没看到。无奈之下,刘贺只好召龚遂进来询问这是什么征兆。龚遂借此机会巧妙地说:“这是上天在警示大王,您身边有些人像戴冠的狗一样不可用,否则可能会亡国!”这是借机教育刘贺。刘贺半信半疑,过了几天又独自看见了一只大白熊。再次召龚遂询问,龚遂回答:“熊是野兽,不应该出现在宫中,只有大王能看到,恐怕预示着宫室将会空虚,也是国家危险的信号。上天的警告已经很明白了,请大王尽快修身养性,消除灾祸!”刘贺听了之后仰天长叹:“这么多不吉利的事为什么接连发生?”龚遂跪下叩头道:“我怎敢不尽心竭力进言?大王您每次听我说话都不开心,可是国家存亡的大事关系重大。大王您读过《诗经》三百多篇,其中关于人事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无所不包。您看看自己平时的行为,哪一件符合诗中的教诲呢?您身为诸侯王,行事还不如普通百姓,我真担心您的处境岌岌可危,必须立刻改正过来啊!”然而刘贺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习性,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有一次发现席子上有血迹,再三询问龚遂,龚遂哭着说:“看来宫室真的要空荡荡了!血为阴象,为何如此不小心?”但刘贺仍然不知悔改,一如既往地放纵自我。

当史乐成等使臣从长安来到昌邑王刘贺的封地时,已经是深夜。由于事关重大,他们要求打开城门直接进入王宫。宫中侍臣将刘贺唤醒并展示诏书,他才读了几行就兴奋得手舞足蹈,满面喜色。闻讯而来的厨子、随从们得知长安来使是要接刘贺进京继位,纷纷前来道贺,并请求一同前往。刘贺没有拒绝,急匆匆收拾行李,在第二天中午启程出发。王吉写了一封信,以殷高宗的故事为例,劝告刘贺在即位初期应保持沉默,国政交由大将军霍光决断,切勿轻举妄动。然而刘贺只是草草浏览了一下便丢在一旁,策马扬鞭,展现他过人的骑术,一路疾驰如飞,一口气跑出一百三十五里路,抵达定陶。回望身后跟随的众人早已被远远甩开,连史乐成等朝廷使臣也未能跟上,只得暂时停下等待。

傍晚时分,使臣和三百余名随从终于赶到,由于沿途驿站准备的马匹有限,本以为新王随从不会太多,结果刘贺带了许多亲信,驿站无法提供足够良马,只能用劣马凑数,导致许多马匹不堪长途跋涉而倒毙。随从人员对驿站官吏抱怨连连,场面混乱。龚遂作为随行官员,看不过去,建议刘贺遣返一半随从,以免拖慢行程。刘贺虽同意,但这些随从都想攀附权贵,不愿半途折返,且都是刘贺的亲信,龚遂左右为难,硬是挑选了五十余人打发回昌邑。

次日队伍行至济阳,刘贺突发奇想想要购买当地特产长鸣鸡和积竹杖,尽管这两样东西对他并无实际用途,但他还是下令大量购入,龚遂再次苦口婆心地劝阻,最终只买了几只长鸣鸡和两根积竹杖后继续赶路。到达弘农时,刘贺看到路边有几位美貌女子,心生羡慕,私下指使亲信去民间搜罗美女送入驿站。亲信依命行事,强行拉走姿色出众的女子,用车帷遮掩,送到驿站。刘贺见状如同得到了宝贝,不顾女子意愿,强行与她们亲近。这些弱女子哪能抵挡得住即将登基的候补皇帝,只能忍辱含泪任其所为。此事被朝使史乐成等人得知,责备昌邑相安乐没有加以阻止。安乐转告龚遂,龚遂亲自处理,严惩了执行任务的官奴头目大奴善,并趁机救出那些无辜妇女,遣返回家。

事件平息后,队伍抵达霸上,距离都城只有数里之遥,大鸿胪等官员出郊迎接,并请刘贺改乘符合礼仪的皇家车驾。刘贺换乘御车,由寿成驾车,龚遂陪坐参议。当接近广明东都门时,龚遂提醒刘贺按照礼制应当在此开始悲痛哀悼昭帝。刘贺借口喉咙疼痛不能哭泣,继续前行至城门处仍不肯服丧。直到进城来到未央宫前,龚遂再次强调要表达哀思,刘贺却推说城门与郭门相似,要在未央宫东阙才正式举哀。最后迫于压力,刘贺下车,在帐棚前伏地痛哭尽哀。

进入未央宫后,上官皇后下旨立刘贺为皇太子,并择吉日举行登基典礼。自此,刘贺在宫中的行为并未严重违反礼仪,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几天后,昭帝被安葬于平陵,庙号孝昭皇帝。

刘贺登基后,任命原昌邑国丞相安乐为长乐卫尉,并将随他入京的属吏全部引入宫中任职。每天与近臣们饮酒作乐,见到美貌宫女便召入内廷陪侍,沉迷享乐。龚遂多次上书劝谏未果,于是私下找到长乐卫尉安乐,告诉他如果刘贺继续这样骄奢淫逸,在国丧期间不思哀痛反而纵情声色,可能会引发内乱,届时所有人都难逃一死。作为旧日丞相,安乐本应竭力进谏,但他考虑到龚遂多次劝说无效,自己也不想自讨没趣,于是选择袖手旁观。

与此同时,大将军霍光对刘贺荒淫无道的行为深感忧虑,他与众大臣商议对策。大司农田延年建议霍光效仿古代伊尹的做法,既然认定刘贺不适合为君主,应当向太后禀明情况,另选贤能之人继承皇位。霍光犹豫之际,田延年以伊尹放逐太甲至桐宫的故事激励霍光,称其若能行此举,将成为汉朝的伊尹。霍光因此决定采取行动,与张安世秘密策划废黜刘贺之事。张安世受霍光提拔,官拜车骑将军,两人立场一致,无人得知他们密谋废立之事。

期间,刘贺梦见大量苍蝇飞至台阶,醒来不解此梦预示何事,便询问龚遂。龚遂借《诗经》中的诗句提醒刘贺,身边嬖幸众多如同蝇矢,应摒弃昌邑旧臣,才能转祸为福,甚至表示愿意被刘贺遣返故地以示警戒。但刘贺并未因此悔改,之后又有太仆丞张敞进谏,同样未能引起重视。

一日,正当刘贺准备出游时,光禄大夫夏侯胜指出天久阴不雨可能预示着臣下有异心,不宜出行。刘贺听后勃然大怒,认为夏侯胜妖言惑众,下令将其逮捕并交由有司审理。霍光闻讯后起疑,担心计划泄露,审问了张安世,发现并非其所为,又亲自提审夏侯胜。夏侯胜坦诚引述《洪范传》中的说法,暗示皇权易位,因不便直言才用“臣下有谋”来表达。霍光听罢大惊失色,连同在场的张安世也为之惊叹。最终,霍光释放了夏侯胜,并恢复其原职。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霍光意识到废立之事刻不容缓。他让田延年告知杨敞,然而杨敞胆小怕事,虽身为宰相却毫无决断之力。杨敞的妻子是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见识,她趁田延年更衣之际出面说服丈夫,让他答应遵从霍光的安排。随后,霍光命田延年、张安世等人准备奏疏,精心布置相关事宜。

次日,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列侯以及中二千石、大夫博士等朝廷重臣到未央宫集会,甚至连苏武也参与其中。当霍光提出昌邑王刘贺品行昏庸,恐危及社稷时,众人默然无声,唯独田延年拔剑起身,严词警告众人必须支持霍光的大计,否则将依律严惩。霍光对此表示感激,并承认天下不安定的责任在于自己。百官见状明白霍光决心已定,为了保全自身,纷纷赞同霍光的决策,表示愿意遵从他的命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