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在八零年代 >第十章 生产队上工(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章 生产队上工(2 / 2)

三天后,曲种制好,张广开始制作发酵饲料。把大缸搬进西屋,粗饲料每百斤加入五斤“中曲”,水按照1:1的量加入,搅拌均匀,然后插上温度计,待到温度升到四十五度,再用塑料布密封。

一周后,发酵饲料终于制作完成,张广用手仔细摸了摸,柔软、疏松不扎手,且有粘手的感觉,颜色也比干的粗饲料深了许多,用鼻子闻了闻,酸味中带着一点淡淡的酒味,比较成功。

三月初,天气逐渐变暖,凛冽的寒风渐渐被和煦的春风赶走。

林彩英开学了,张广还要上工,孩子只能放在母亲那里。大嫂李秋芳特意嘱咐张广晌午回来吃饭。张广也没客气,于是,中午的时候,两口子都在母亲那里吃饭。

生产队送完了粪,张广开始给自家的饲料地送粪,虽然今年打算养两头猪,但张广只接了一头派购任务。没有牛马,饲料地多了也种不了。

送完了饲料地还有自留地。自留地是农业合作化后,为照顾农民种植蔬菜的需求,由生产队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其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由农民以户为单位行使。

自留地的分配以各个生产队土地的多少,按人头儿,按比例进行分配。自留地不用向国家缴纳公粮,社员可以在自留地上根据自家的需要和喜好自由种植农作物。

张广家分了有两亩半,每年都会种些土豆和地瓜。

没有大牲口没有马车,只能靠人力一筐一筐的送。林彩英让张广等到周末她放假了一起送,张广怕了拍媳妇的手,说:“不用,我自己就可以。”

忙碌了四天,张广才把自己的两块地折腾完

折腾完了饲料地和自留地,张广也没闲着,把馇猪食的大锅搬到院子里给骨头去脂。

经过一个冬天的冷冻和风吹,骨头又干又脆,用斧头很容易敲碎。

敲碎后再放到大锅里熬煮,这种土法去脂需要连续煮沸七个小时,小院里香味四溢,引得村民来看热闹,待得知是要用骨头做成粉喂猪,都感到有些新奇,顿时议论纷纷,张广听了也只是笑笑,没有过多解释。

去了油脂的骨头渣晾干,到生产队用小磨磨一遍,用细箩筛过,再磨。张广父亲和两个哥哥有空也过来帮忙,七百多斤的骨头,收获了三百多斤的骨粉。

转眼间到了惊蛰。生产队从县城养猪场买回来一批猪仔,张广和林彩英挑了两头,一头是黑的,另一头也是黑的。

将两头小黑猪赶进猪圈,张广开始和猪食。加骨粉的时候,林彩英惊讶的问:“要这么精确吗,还要称一下?”

张广点了点头说:“嗯,骨粉不能乱加,要根据猪的重量、猪食的结构调整骨粉的比例。”

加了骨粉,再加入少量的土霉素,这是预防猪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搅拌均匀端到猪圈。

看着两只小猪闷头狂吃,张广说:“目前看是成功了,不过还要再观察一下。”

“还要观察?怎么观察?会吃死吗?”林彩英连珠炮一般发问,显然有些担心。

张广耐心的解释道:“不会吃死的。我说观察是观察猪的粪便。”

“猪粪呈黑色微微发亮且分量较轻,就说明猪的蛋白质摄入量很合适,猪仔在断奶前,蛋白质的摄入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现在这个阶段不能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十公斤的时候不超过百分之十七,到六十公斤的时候,就要控制在百分之十五。”

“一旦蛋白质摄入过高,就会导致猪的肾脏负担加重,影响猪的健康,同时也会增加成本,造成浪费。”

“咱们也没什么仪器,所以就要经常观察猪的粪便,判断它是否健康,喂的是否合理。”

“原来如此。”林彩英恍然大悟,笑呵呵的拍了怕张广,“行啊,书没白看啊!”

“那你看看。”张广得意的冲着林彩英挑了挑眉,却收货了一双白眼。

喂完了猪,喂鸡、喂鸭子,打扫院子。

林彩英说:“他爸,你歇会儿吧。”

张广笑着说道:“不累,你快回屋吧。”

放下扫帚,张广又开始清理菜园子,他并不觉得累,反而有些享受这种踏踏实实的感觉。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