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初啼声与绝笔书:从上古到大唐 >第三十一章 颜真卿:“林黛玉”式的青春时代47(1 / 1)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一章 颜真卿:“林黛玉”式的青春时代47(1 / 1)

如果说庾信的青年时代是“贾宝玉”式的,那么颜真卿的青年时代就是“林黛玉”式的。

庾信和父亲都是昭明太子的座上宾,往来之士,无不煊赫,可谓有“烈火烹油”之盛景。

颜真卿虽同样出自大族世家,奈何父亲早逝,父亲去世的时间并没有确切记载,根据颜真卿自己写作的诗文、帖子来看,摸约是三四岁。一般来说,长大后很难记得三四岁发生过的事情,因此颜真卿不太可能记得父亲形貌。

《红楼梦》的林妹妹是六七岁丧母,林父就把女儿送到了女儿的外祖母家教养。

颜真卿之母——殷氏,在自己丈夫去世之后,就带着孩子们投奔了母族哥哥家,也就是颜真卿的舅舅家。可见,家中无人照应的情况下,回母族庇护是人之常情。

和林黛玉孤身(不算仆从)到贾府不同,和颜真卿一同投奔舅舅家的是“遗孤十人”,颜真卿在七个儿子中排行第六,下面还有个最小的弟弟。

殷氏和颜氏一样,都是家学渊源的世家,而且两族世代联姻,历史上有个成语叫“潘杨之好”,就是形容世代联姻的亲密家族关系,放在这里可以叫“殷颜之好”。

颜氏世代在京城为官,颜真卿的舅舅名叫殷践猷,同在京城做官,舅舅的上一辈殷仲容,更是隶书名家,颜真卿后来能在书法上有所大成,和家学脱不了关系。

在颜真卿十三岁这年,舅舅也去世了,颜真卿再次失去了庇护,就带着孩子们南下苏州,投奔了在吴县做县令的父亲,也就是颜真卿的外祖父家,妥妥“林黛玉式”的人生经历。

年少的经历虽坎坷了一些,但颜真卿有族亲照应,起码求学和吃穿不会缺少。

根据颜真卿自己的诗文来看,并未提到过需要自己种田等事情,可见生活境况还是远远超过了鲍照等人。

出身不同,“孤贫”的真实含义也大大不同。

颜真卿有篇散文《泛爱寺重修记》,这篇文章提到了“予未仕时,读书讲学,恒在福山”。意思是“在我还没有出仕时,一直在福山寺学习”。但是这篇文章被后世学者认为并非颜真卿所写,而是明朝时期作品,被错误收录进了《全唐文》放在了颜真卿名下。

那么这文中的经历也不能看作是颜真卿的求学经历。

颜真卿三岁左右住在舅舅家,是在京城长安居住,到了13岁才寄住到了苏州外祖父家,既然舅舅和外祖父都是仕宦之人,很难想象会把孩子寄养去佛寺,这非常说不通,难道佛寺能提供“精英教育”?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以颜真卿的一些年谱中说他曾在寺庙中学习,是不准确的。

虽然幼年失祜,颜真卿毫无疑问接受的是当时最顶级的“精英教育”,不然也不会参加进士科考试,就能登“甲科”及第。

进士及第后,颜真卿娶了京兆韦氏女,也是名门之后,是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

韦迪在《旧唐书》中也短暂出现了一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哥哥韦述非常有名,是史学大家,韦述和颜真卿的舅舅殷践猷交情很深,兜兜转转反正都认识,可见联姻时对门第的看重。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